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預計,未來10年,海產品需求增加以及漁業和水產養殖生產增長放緩將導致價格上漲近四分之一。
預計魚類總產量將從目前的1.79億噸增加到2030年的2.04億公噸左右。相比之下,2007年至2018年期間的增長率為27%,增幅約為15%。
分析人士認為水產養殖將繼續是全球魚類產量增長的驅動力,延續幾十年來的趨勢,到2030年將貢獻1.09億公噸,比2018年增加32%,即2600萬公噸。
但是由于更嚴格的環境法規、水供應減少、水生動物疾病爆發增加、生產收益下降等一些列問題預計產量增加的同時,水產養殖的平均年增長率將從2007-2018年的4.6%放緩至2019-2030年的2.3%。
這其中中國十三五規劃以及即將實施的十四五規劃都將在保護生態環境上進一步提高和推動水產產業高質量發展,這勢必帶來新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改革和政策繼而將減緩漁業和水產養殖增長。
這一定程度上將刺激中國漁業產品物價上漲,甚至影響波及全球。據糧農組織稱,中國漁業和水產養殖生產的放緩將刺激中國價格上漲,對世界價格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養殖魚類平均價格的增長(在預測期內為19%)將大于捕撈供人消費的魚類(17%)。加上對海鮮的強勁需求,這些上漲的價格將刺激國際貿易魚類的平均價格到2030年比2016年上漲25%。

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水、海產品出產國,同時自2002年以來一直是主要出口國,而且從進口來看2011年以后,按進口額計算中國是第三大水海產進口國。
總體而言,到2030年,預計養殖魚類的價格將上漲24%,而野生魚類的價格將上漲23%,FAO解釋說,在需求方面,影響這一趨勢的因素將包括收入提高、人口增長和肉類價格上漲。
在供應方面,穩定的捕撈漁業生產、水產養殖生產增長放緩以及飼料、能源和石油等投入的成本增加可能會發揮作用。事實上,由于全球需求強勁,到2030年,魚粉和魚油的名義價格將分別上漲30%和13%。
然而,實際上經通脹調整后,由于供求波動,個別漁業商品的價格波動可能更加明顯。由于水產養殖預計將在世界魚類供應中占據更高的份額,糧農組織建議,它可能會對國內和國際魚類市場的價格產生更大的影響。
根據糧農組織的魚類價格指數,由于供應增長有限,特別是捕撈漁業,以及全球需求持續強勁,近年來總體魚類價格呈上升趨勢。然而,2019年,國際魚價比前一年平均低3%。這主要是由于許多重要養殖物種的價格下降,包括蝦、鮭魚、鱸魚、鯰魚和羅非魚,但也包括金槍魚罐頭,因為供大于求。
2020年新冠疫情對全球水、海產貿易造成嚴重沖擊,疫情的蔓延給行業來了一些影響深遠的變化,其中許多變化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以魚類價格指數衡量,2020年,大多數商業物種的總價格每年都在下降。與此同時,零售渠道的銷售有所增加,消費者正試圖限制購買頻率,并擔心未來的限制,他們已轉向腌制和加工產品,而對新鮮魚類的需求則有所下降。此外,由于經濟衰退和失業率上升,高價產品的銷售也在下降。
2020年僅剩一個月,海產行業的不確定性仍存,但是疫情之下海產行業也有積極的一面,因疫情而推動的海產業變革升級如產品創新、新的分銷渠道和供應鏈縮短等可能會讓海產行業在后疫情時代受益多年。第七屆中國(廣州)國際漁業博覽會
END
文章來自e網聚鮮,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